開欄的話
  從今天開始,我們將尋訪到的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介紹給讀者。他們的“美”,在於埋頭科學研究的職業之美,創造發明的激情之美,熱愛生活的人性之美,以及推動社會進步的成果之美。
  科研不僅僅是試管、顯微鏡以及電腦數據。講述他們的故事,是希望社會大眾走近青年科技工作者,理解他們的工作,瞭解他們的生活,尊重他們的價值。講述他們的故事,是希望引導公眾關註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果和個人成長,他們是一個個年輕的科研榜樣,在未來可以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科研隊伍中。
  在社會發展的交叉路口,在各種觀念碰撞的氛圍中,我們更加需要榜樣的指引。這些年輕的科技工作者,或許已經聞名於學界,或許尚不為人知,但他們的故事應該被人們記住,因為未來中國科技的發展,還需要更多這樣的年輕力量參與進來。
  身為劍橋大學生物學博士,徐泓所做的研究聽起來並不那麼“高精尖”。
  他會像個售貨員一樣到超市,收集各款包裝食品的資料;他也會像營養師一樣,研究各類食品的營養成分;他還會像一名醫生那樣,進行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習慣研究。
  這些看似瑣碎的、毫不相干的研究,其實涉及一個宏大的目標:鋪設一個以移動技術影響健康的未來。
  這種移動技術可能化身為一個小小的手鐲,也可能是一款手機模樣的家伙。它就像一個“健康小管家”,可以隨時隨地對主人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,並據此做出適合主人的健康指南。
  這其中包括根據你今天行走的步數,測算出消耗的熱量,也可以根據你的飲食,測算這天攝入的熱量,還可以根據你在睡夢裡翻身的次數,監測你睡眠的質量。它能24小時監測你的心率,瞭解你的身體,知道什麼食物能改善睡眠,曉得如何飲食能讓你告別高糖高脂的生活,能在有需要的時候快捷地幫你預約一位醫生。
  聽起來就像科幻小說的內容,但在中糧集團營養健康研究院擔任高級經理的徐泓看來,這一切並不是夢。
  “我們希望未來能在一線城市做成這樣的效果:如果你願意,它能根據你今天的運動量,在你晚飯前開出一個健康菜單,並且自動下單,過會兒就會有人送貨上門。” 徐泓對記者說。
  兩年前,徐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本刊物上第一次瞭解到這種移動健康項目。當時,他的第一反應是不解:誰樂意在自己身上帶這麼多圈圈?這些“圈圈”包括健康監控的手鐲、檢測手錶、追蹤器乃至睡眠監測器,它們能全方位地檢測出人體健康的數據。
  如今,徐泓手上帶著大大小小好幾個“圈圈”,既有最新款的智能手機手錶,也有跑步的計步腕帶。原本生活中不大註意到的問題,一下都被這些電子穿戴設備放到了眼前。當知道了一個人每天最好能步行9000步,再看見自己只走了三四千步,便會想著多去運動。
  不過,當徐泓計劃在國內開展這一創業項目時,他發現不光沒人聽得懂他在說什麼,廠商也不明白他需要怎樣的產品。徐泓聯繫生產感應手環的國內廠家時,發現他們對這項技術本身瞭解得很清楚,可從來沒想過它能運用在感應人的步伐上面。
  他想找人一起創業。可是,什麼專業的人才能既懂健康知識,又懂電子消費與物流行業,還熟悉市場上的各種健康商品呢?
  他想收集各款包裝食品的資料,就得去超市對商品拍照,結果不出意料,被超市的安保人員請了出去。
  但徐泓還是堅持下來。他相信,移動健康設備有改變一代人生活方式的力量。
  “它就像是一個可識別的標誌,未來完全可能是這樣的:帶著這手環,你回到家,家裡的燈就會自動亮起來;出門坐公交,只要上車,刷卡就自動完成了;打開購物網站,顯示在推薦欄里的貨物,都是為你量身製作的——也許是適合年輕人更香的花生油,或者適合女士有補血功效的醬油。”他這樣解釋。
  這位看不見、摸不著的“健康小管家”,就這樣在不經意的生活一點一滴中,引導人過上一種更健康的生活。
  “當然,它背後是非常複雜的一整套產業鏈,需要一點一點去打通。”徐泓告訴記者,“對消費者來說,它可能就是一款常常會冒出提醒的App”。
  多年以前,讀大學的徐泓,著迷於被醫學界稱為“萬用細胞”的胚胎乾細胞。這種從胚胎中提取的、尚未充分分化的細胞,擁有再生各種組織和器官的潛在功能。徐泓還記得,在本世紀的頭幾年,這是生物界最熱門的話題,他同樣夢想在這方面作研究,得出能夠改變人類未來的成果。
  然而,當進入劍橋大學學習後,流連在滿是中古建築的康河邊,博士生徐泓感受到的是另一種活力。
  “青春應該是不停地面對挑戰。”如今回想起在劍橋的歲月,他這樣概括這所大學在他生命里留下的烙印,“不斷去嘗試,放棄一些四平八穩的生活,看看自己在另一個領域能做成什麼,那樣也許會發現你與自己想象的很不同”。
  幾乎“與世隔絕”的研究生活就這樣被打破平靜——競選劍橋大學學生會的職位,進入金融界工作……當昔日同窗有的當醫生,有的繼續著研究時,徐泓又一次徹底轉身——回國創業,著手開發“移動健康項目”。
  “大部分人都對我的選擇表示了不理解。”事實上,徐泓心裡也清楚,90%的創業都以失敗告終。他表示很感謝中糧集團的董事長寧高寧,雖然覺得“想法比較超前”,還是支持了這一創業計劃。
  他的項目同樣吸引了一批來自不同領域的創業伙伴:有人做健康研究,有人分析數據,還有人選擇商品。原本從事生物醫學研究的小伙子黃山從美國留學回來,加入了徐泓的團隊,和他一起開發了預測未來8年內罹患糖尿病幾率的模型。
  他對記者說,徐泓這人“有凝聚力”,“他身上有科學家的精神,勤勉、認真,工作時非常投入”。他記得有一回大家加班後一起聚餐,11點多回到公司,見徐泓還在伏案工作,這讓大家覺得跟著他做事“很有勁兒”。
  這支團隊走訪了北京、上海和廣東的大小飯店,還趴在北京最大的一家華潤超市,把裡面所有食品的資料一一登記,完成了第一批關於食品的數據庫。徐泓希望隨著工作的細化與數據的不斷完善,以後國內的老百姓只要拿出手機一掃條形碼,就能清楚地知道眼前的食物對身體健康的影響。
  “就像蘋果手機那樣,出第一代的時候很少有人關註,但改變其實從那時就開始積聚了。現在,從某些方面看,它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。”徐泓笑著說。
  在這個放棄了乾細胞夢想的劍橋博士心裡,依然有自己想要改變的未來:“如果這一項目能被市場接受的話,花上20年時間,它也許能夠讓人們的生活習慣更為科學和健康,從而將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提高1歲。”  (原標題:探尋改變一代人生活方式的力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04alpqz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